
巍峨丰碑用英雄热血铸就,前赴后继靠英雄信念支撑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家乡土地之时,他们奋起反抗,以热血和牺牲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民众的自由。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随后又在2015年、2020年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录,共计1085人。我们根据有限的史料,从中整理出一份辽宁籍抗日英烈的不完全名单,计51位。在九一八事变90周年这一天,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念出他们的名字,再次向他们致以最高敬意。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浴血奋战、英勇抵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他们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们是生长在辽宁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说起辽宁籍抗日英烈,年届八旬的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九一八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学慷慨激昂。
他们牺牲时大多是青壮年
自2014年9月1日起,我国先后公布了3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涵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爱国民主人士等不同群体的代表。”辽宁省政协文史馆研究员张恺新介绍,这3批名录中有许多辽宁籍的抗日英烈,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被广为传颂。
辽宁籍抗日英烈包括曾最早创作义勇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的辽东血盟救国军司令孙铭武和他的同胞兄弟孙铭宸,他们揭竿而起,在辽东地区最早树起了抗日的旗帜;创建辽东三角地区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东北民众自卫军的邓铁梅;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王德泰;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辽南义勇军杰出领导人苗可秀;东北国民救国军司令高鹏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等。
名录中的抗日英烈,在牺牲时大多是青壮年。其中有九一八事变后加入空军,在激战中殉国的21岁飞行员阎海文;同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李桂丹、刘粹刚,他们壮烈殉国时均为24岁;还有利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参与抗日斗争而牺牲的新闻工作者金剑啸,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
抗日志士的英名我们永远铭记
走进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名录厅,14块洁白的大理石围成的半圆形墙体上,镌刻着2233位抗日将士的名字。参观者大多会驻足于此,眼含泪水读每一位烈士的英名。“他们是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民族英雄。”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长王强说,由于年代久远,至今仍有抗日将士的英名不为人知,“那些无名将士和镌名于此的将士一样,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于2016年12月获批建设,历时14个月,于2018年建成开放。去年9月1日,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阶层群众和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等组成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30万人,活动地区几乎覆盖东北全境。后期,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共同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坚持敌后抗战。
今年81岁的郭春光是抗日义勇军的后代,是辽宁民众自卫军主要创始人之一郭景珊之子。退休后,郭春光一直致力于研究辽宁抗日义勇军的历史,为了完成父亲“把义勇军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的遗愿,他曾奔走于东北三省以及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找到5000多名抗日英烈的档案资料。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的建成,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要了解更多义勇军的英勇事迹。他们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是为了民族利益壮烈牺牲的英雄,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我是义勇军的后代,更要不断去传播,让英雄精神传承下去。”郭春光说。
辽宁人的抗日意志从何而来?
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九一八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学说:“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辽宁曾数次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对国难家仇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尤其是辽宁地区有着深厚的革命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辽宁早期建立的党组织,较早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速了人民的觉醒。所以,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很短时间内就涌现出大批抗日志士,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辽宁籍抗日英烈
赵尚志(1908—1942),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兼第3军军长。
邓铁梅(1892—1934),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
孙铭武(1889—1932),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
王德泰(1907—1936),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
邓玉琢(1903—1937),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参谋长。
李兰池(1898—1937),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7军112师副师长。
阎海文(1916-1937),空军第5航空大队飞行员。
王锡山(1902—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91师副师长。
刘桂五(1902—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2军6师师长。
杨靖远(1902—1938),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司令员。
白乙化(1911—1941),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团长。
卢广伟(1903—1944),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八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才 山(1911—1945),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参谋长。
王 溥(1908—1940),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司令员。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辽宁籍抗日英烈
胡泽民(1902—1933),东北中国国民救国军副总参谋长。
金剑啸(1910—1936),著名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兼导演,《大北新报画刊》主编。
李桂丹(1914―1938),空军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
金伯阳(1907—1933),与杨靖宇等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马兴周(1884—1932),组建“讨日光复军”。
李 玉(1896—1932),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17路军副司令。
张竞渡(1904—1932),东北军少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上校加少将衔)。
白子峰(1877—1933),辽宁抗日救国军第5路军副司令。
刘粹刚(1913―1937),空军第五航空大队第二十四队上尉队长。
孙铭宸(1894—1933),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兼第4梯队司令。
庞泰峰( ?—1937),国民党陆军第63军91师22旅少将副旅长。
李春润(1901—1933),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副总指挥。
苗可秀(1906—1935),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
高鹏振(1897—1937),东北国民救国军司令。
白君实(1908―1939),东北铁血军总司令兼第三路军指挥。
朱守一(1905—1934),密山游击队队长。
左子元(1906—1937),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11独立师师长。
常有钧(1911—1938),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新编3师政治部主任。
白君实(1908―1939),东北铁血军总司令兼第三路军指挥。
武汉卿(1890—1939),东北军陆军骑兵六旅旅长。
尹子魁(1909—1941),东北抗联第六军司令部组织科长、一师三团政治部主任、二师政治部主任。
冯丕让(1896—1941),宽甸麻山村抗日救国会会长、奎山区抗日救国会会长、中共奎山区委书记、穆棱县抗日游击队队长、抗联第五军副官长、抗联稽查处处长。
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辽宁籍抗日英烈
方振国( ? —1932),东北义勇军第36路军司令。
张海川(1893—1932),东北国民救国军第3军团第6支队司令。
高兴亚(1898—1934),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救国军旅长。
栾天林(1899—1937),抗日灭满救国军司令。
隋相生(1880—1937),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1师4团团长。
张海天(1888—1939),抗日义勇军第2军团第三路军司令。
白福厚(1913—1941),抗日联军第六军一师六团一连连长。
常隆基(1921—1943),因不愿做伪军毅然投江殉国。
李德恒(1896—1937),辽宁桓仁抗日救国会会长。
毛长山( ? —1934),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救国军团长。
王济洲( ? —1939),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第2旅政治部主任。
赵庆祥( ? —1939),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第6师师长。
韩荣九(1900—1937),抗日义勇军第25路军副司令。
欧阳霖( ? —1941),八路军冀中军区第30团团长。
余秉钧(1911—1942),八路军太岳军区第1纵队第38团参谋长。
(编辑: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