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翻开红色城市的红色画卷


故事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1:14  作者:王虹澄  来源:中华先锋网

南粤之冬,温暖如春。

2023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5周年。来自全国党刊的130多名编辑、记者齐聚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探寻这座城市的红色印记。


1.png

2023年12月26日,党刊调研采访团来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揭开大革命的壮阔序幕

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一座砖红色的三层建筑伫立眼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扩建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了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揭开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序幕。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仍向世人诉说当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按中共三大会议的发展线索,展厅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凝聚共识——中共三大的召开”介绍了大会的筹备、过程和成果;第三部分“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介绍了大会的影响与贡献;第四部分“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进一步弘扬大会代表的理想与信念。

同时,馆内各种数字科技手段的运用,赋予这段历史以“生命”,也让参观者能够“沉浸式”地参观和互动,仿佛置身于这段红色记忆之中。沉浸式场景《共识•1923》,在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采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艺术人物雕塑,再现了当年代表们在大会上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情景。前来调研的记者编辑参观后表示:这样的历史呈现,让观展过程更有体验感、参与感和仪式感,也能在心里烙下更深的红色印记。


2.png

农讲所外景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点燃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有一座外形古朴、绿树掩映的明清古建筑,同与它毗邻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样,这座建筑的过往与“学习”二字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这里是传授孔孟之道的重要场所;民国年间,又有数百名来自各地的进步人士在这里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并从此走出,点燃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这里是番禺学宫,同时它也有一个广州市民更为熟悉的名字——农讲所旧址纪念馆。

迈入木棉树下的棂星门,由周恩来手书的牌匾——“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悬挂在门额之上:1924年6月30日,在林伯渠、彭湃等共产党人的提议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39次会议决定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7月3日,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1926年,由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开办。当年的5月到9月,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327人在这里接受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共计25门课程。

农讲所的院子中央,有一株190多岁高龄的龙眼古树。当年,教员们常在树下与学员们促膝谈心。烽烟散去,见证了热血激昂的龙眼树葱茏依旧。“如今,古树还在结果。每逢龙眼成熟季节,我们会将龙眼采摘下来,给学员们的后代寄去。”农讲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珠江•星火1926:视觉上的新旧对话

在农讲所旧址对面,一街之隔,是珠江实业集团在广州市越秀老城区旧城更新的小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珠江•星火1926。项目地处广州市中心地铁商圈,位于中山四路和德政中路交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环境协调区内。占地70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从2015年开始启动设计,2022年竣工,2023年投入使用。


微信图片_20240125122514.jpg

珠江•星火1926


由于地处广州市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越秀区,为实现建筑与农讲所旧址在视觉上的新旧对话,项目入口与开窗别具匠心。同时,通过消解体量的做法,让楼体以更谦逊的姿态面对农讲所历史建筑,并衬托农讲所出重要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珠江•星火1926项目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运用以及对传统空间模式的全新解读,以聚落式的设计概念更好地契合周边的城市空间尺度,以化整为零的布局策略充分回应城市环境,创造出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为历史街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空间体验。项目落成后,为周边街区街坊百姓提供了老城区难得的舒适生动的商业空间,方便了街区生活,成为中山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广州市公布的革命文物名录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21处,其中国家级革命文物15处,省级革命文物18处,市级革命文物73处,总数居全省第一。在广州的寻常巷陌里,保存着大量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历史印记,一个个红色梦想在这里绽放。

近年来,广州市打出了一套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组合拳”,在重视保护传承、加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纪念场馆里的全新展示、地铁车厢里的红色广告,都让红色印记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既是时代赋予广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全体党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记者们有感而发。


(编辑:月曦)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