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川村别有“洞”天


推荐阅读
发布时间:2021-05-21 13:22:13  作者:樊秋实 鞠辉  来源:《党支部书记》

在春日的暖阳里,湾湾川村是静谧而忙碌的。这个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朝鲜族乡的小山村在经历漫长的冬季之后,静静地等待万物复苏。蜿蜒清澈的大雅河绕村而过,河上面的吊桥通往对岸的4A级景区望天洞。还没有到景区的营业期,它仍“沉睡”在山林里,但在记者眼中,小桥、流水、山林已构成了一幅寂静而美好的风景画。再过两天就是清明小长假,望天洞会迎来今年的第一拨客人。村妇女主任柏景芳坐不住,一大早就在自家开的李六农家院拾掇起来,配置客房用品;村民王国清也闲不住,没到饭点,他的好日子农家院已经开始上客,他忙完厨房的活儿又去收拾后院的雅座包房;在乡里就职的老支书李春平在乡政府忙完又回村和村干部开会……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再添“一捧柴”。

而20多年前,刚上任村支书的李春平绝不会想到,湾湾川村会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樊1.jpg


能人治村有良方

1994年,32岁的李春平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桓仁县茶厂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湾湾川村当村支书。李春平说:“那时在茶厂做销售,每月能赚2000多元,回来当村支书每月只有600多元,但村里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李春平顶住巨大的压力回到家乡,但他没想到的是,村里的困难远比想象的严峻。那时的湾湾川村是县里的贫困村,李春平翻开村委会账本,发现村集体不仅年收入是零,还有16万元的外债。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钩心斗角,村民上访成风。李春平意识到,只有人心齐,才能干好事。他上任后制定了“四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议事会制度、老干部座谈会制度、贫困户座谈会制度。他把党员、群众召集到一起开座谈会,让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提意见、说想法、解心结,同时,思考如何立足实际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

村里的自然状况,李春平心里是清楚的,人均耕地少,村民没法从地里赚到钱,只能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经过研究,村两委决定对望天洞进行开发。1994年,他们在望天洞内开发了300多米长的景观步道。那时,县里有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村两委借着这个契机,将望天洞景区的开发摆在首位,争取扶贫资金。

李春平至今难忘他带着村干部开发望天洞的情景。“望天洞里面就像迷宫一样,我们走了一条以前没走过的路,结果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那里面太壮观了,钟乳石晶莹剔透,特别漂亮。”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洞内的景观步道从300多米扩展到7000多米,其中洞内最大厅6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人。经业内专家鉴定,这是黄河以北最大的溶洞,称其为“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望天洞的名气大了,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10万元。湾湾川村一下子还清了欠款,全村老少看到了希望。

目前,望天洞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左右,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村两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的夙愿。

村风村貌有文章

湾湾川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距桓仁县城14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辖6个居民组,518户,总人口1869人。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让这个辽东山村充满了厚重的人文情怀。

但过去,贫困遮住了小山村的美。房屋破旧、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布局混乱是曾经的湾湾川村的真实写照。2004年,为了改变村里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村两委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后,请来县城建局的专家制定了高标准的村级建设规划,并由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百姓参与,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公里的村主路改造。村主路两侧的106户村民全部实现了大门、院墙、边壕统一,绿化带、人行道整洁美观,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景观路。村里还研究制定了统一回收生活垃圾的方案,为每户村民发放有编号的垃圾桶,回收垃圾实现了日清日结。经过有效的治理,湾湾川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传到了韩兴文手中,她说:“美化村容村貌就像给姑娘换装,把村里打扮得漂漂亮亮才能吸引游客来玩,才能把游客变成回头客。”几年来,村两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级环境,全力打造“画里乡村”,达到了宜居乡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人文美”的“五美”标准。

美丽乡村的振兴同样离不开乡风文明的助推。湾湾川村先后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村图书阅览室和设施完备的村级体育广场;制定了村训、村规民约,设计了村徽,谱写了村歌;还请来文史专家深挖本村的历史文化,围绕本村的农家乐、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发展历程和本村孝老爱亲的人物故事,编撰了《湾湾川村史》《湾湾川的故事》《中国美丽乡村湾湾川村画册》,让村里发展进程中的故事成为全村文化延续的根基,激励世世代代湾湾川人奋发图强。

村民致富有力量

2004年,村两委依托望天洞景区的资源优势,组织党员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湾湾川村种植酿酒葡萄300亩、中药材400亩、大榛子1500亩、林下参5000亩,走出村里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一步。每到旅游旺季,村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到景区现场销售,从业村民多达100多人。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村两委又组织村民建起草莓、香瓜、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农家院110户,真正满足了城里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休闲旅游需求。

2016年5月,村两委成立了雅河湾湾川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定下了规矩,要求所有成员严格遵守“七统一”,即统一定价、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统一接待、统一财务。合作社还通过旅行社、网络加大宣传力度,知名度渐渐提高。

柏景芳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她的农家院开得红红火火,在美团上赚了一串好评,她走上经营农家院之路缘于一次“意外惊喜”。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她在村里遇到了从大连来的一家三口,开口就问她村里哪有宾馆。村里没有宾馆,她就把这一家人领到家里来住。他们特别满意,问她房费多少,她不知道该要多少,就说“你看着给”。那家人给她200元,她震惊了,没想到让人借宿一晚能赚这么多钱,她萌发了开农家院的想法。这一干就不得了,现在家里两处房子有17个房间,其中大炕间11个、标间6个,能接待70多人,年收入20多万元。

这不是个例。王国清早年在黑龙江的饭店做厨师,看到村里发展起来就回来开饭店,他不仅带回来多年积累的手艺,还有做面点的大庆媳妇魏春丽。现在饭店最火的时候一天能接待80桌客人,去年“十一”黄金周,他一天就赚了1万多元。夫妻二人生意越做越好,膝下一双儿女也凑成了一个“好”字,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从脏乱无序到井井有条,从一穷二白到村兴业旺,从守旧落后到文明宜居,通过10余年的发展,湾湾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7万多元,村集体收入较2004年翻了4倍,每年村民靠旅游产业创收达800多万元。

说起未来的规划,韩兴文信心十足:“只靠望天洞唱‘独角戏’不是长久之计,还得给另一个‘漂亮姑娘’找个好婆家。村里正在和企业洽谈合作项目,要把村里的云峰峡景区也开发成名牌景点,这样会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游山玩水。”


(编辑:韩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