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与快乐


推荐阅读
发布时间:2021-10-27 13:45:21  作者:胡月星  来源:《刊授党校》

社会互动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根基所在。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心理快乐的润滑剂,为快乐领导力的建立奠定基调。良好人际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

领导者不是孤家寡人

领导活动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领导者不是孤家寡人。完整的领导活动实施必须嵌入人际关系中,脱离人际互动的领导活动就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因此,领导者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领导活动开辟了道路。

领导活动始终处于人际关系之中。领导情景理论告诉我们,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领导效能的取得不单纯受领导者个人决定,而是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参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密不可分的。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当一个领导者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时,领导活动较为顺利开展,不但能得到上级的授权、同事的支持和下级的执行,而且还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可以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为领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养分,脱离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领导者的感召力。领导者处于领导活动中最大的使命感就是践行感召力,而不单纯是参与者,更不是旁观者。领导者感召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领导效能。不同领导风格的领导者由于其领导策略不同,由此导致领导效能也迥异。

专制型领导风格具有强大的自我力量,通常是问题的解决者、爱冒险、有竞争力、大胆、果断、坚持不懈。因此,专制型领导风格的领导者人际关系较为僵硬,感召力有限。民主型领导风格的领导者通常会集思广益,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参与来达成共识。因此,民主型的领导风格的领导者有较大的人际圈子,能接纳参与各方的意见,讨论方案的利弊所在,从而作出最优决策,从而有较好的感召力。而放任型领导风格是一个优秀的说服者,完全以人际关系为导向,有魅力、自信、热情、乐观、敞开心扉。因此,放任型领导风格的领导者善于传递思想与观念并影响他人,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境要求,并尝试去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建议,激励其他人为组织目标而奋斗,团队合作者,通过协商缓解冲突,从而具备强大的号召力。

下属的追随力。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运用感召力影响追随者,而下属反过来运用追随力也会影响领导者。因此,在领导活动这个闭环中,领导者和追随者相互影响,不但共同决定了领导效能,而且共同奠定了彼此的人际关系基础。相对而言,追随者更喜欢公仆式的领导类型,这能为其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也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除此之外,追随者的追随方式会直接影响领导行为的效能。

社会心理支持与身心健康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社会心理支持不但能释放领导者的活力和潜能,而且能为其身心健康奠定基础。领导者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既需要社会互动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拓展人际关系网络,积累社会资源,更需要情感关怀,让领导者以一种积极、正能量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引领组织前进。因此,社会心理支持与身心健康是相互的,社会心理支持为身心健康奠定基础,而身心健康为社会心理支持提供保障。

社会支持。社会互动看似个人网络关系的建立,实质上却是意义的建构,每一条互动链条都承载着意义。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社会支持的作用,即提供物质和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供人的自信心、自尊感,从而增进人的快乐体验。早期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加个体心理健康,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支持(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社会性支持)不但能使得人身心健康,而且能提高人的快乐感。

情感关怀。相对于社会支持,情感关怀更为细腻。为此,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必须积极增加社会交往,投入情感,打通彼此的情感交流渠道,建立情感沟通的常态化机制。除此之外,领导良好的内在品质和修养也有助于产生情感共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建议,要想维持和提高自己的持久吸引力,培育自己的良好品格显得至关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我的身心健康提供正向的反馈。

人际关系犹如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影响。而情感关怀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犹如催化剂,无微不至。领导者只有真正认识到投入情感支持的重要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才会水到渠成,身心健康也就能得到保障。此外,领导干部在积极建构人际关系时,要适度地掌握技巧。一是懂得理解对方的情感,二是尊重对方的内心,三是关心他人,四是相互激励。

人际和谐的快乐源

在人类众多的需求中,人际关系和谐始终处于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维系着我们生存下去的精神归宿。一般而言,在宏观上影响人际和谐的快乐源主要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有效沟通。对任何一种人类组织形态而言,有效沟通都是必备的,都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从而增进快乐的福祉。领导者学会一定的沟通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有效沟通能让领导者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实处,避免在无效沟通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不但能维持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而且能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感受到工作带来的真正快乐。

深度交流。深度交流预设一个前提:交互双方为交流做了精心准备,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沟通。深度交流较为正式,情感比较投入,交流内容较为细腻、走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和谐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当领导者之间能够通过深度交流来表达彼此的意见时,他们之间就少了相互猜忌,能够用真情投入。这不但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有助于提升领导者的快乐领导力。

真诚待人。一个人要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要真诚待人,否则人生的圈子会越来越小,更无从谈起快乐领导力。与人交往之中要做到真诚,就是切切实实地为他人着想,没有一丝自私害人的邪念。真诚待人对领导干部而言,不仅是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而且是领导干部内在政治品德的殷切期盼。领导干部的职业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真诚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如果脱离了真诚待人,就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也即失去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和使命。

乐于分享。乐于分享是和谐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当人们多次进行互相交流后,掌握了对方的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会为接下来的交流搭建一个基础。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为了维持这种关系,人们倾向于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而不是藏着掖着。因此可以说,乐于分享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润滑剂,也是快乐领导力维持的充要条件。

控制欲望。欲望是由人的本能产生的,旨在达到某种要求。对于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欲望一旦失控,便成为万恶之源。因此,控制好欲望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诸多“老虎”“苍蝇”陆续落马,其根源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贪得无厌,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从而跌入贪污腐败的泥潭。这些反面教材,警示领导干部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积极、正向的心态影响他人,以快乐领导力影响众人。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交往心理的基本需要。从自我认知方面来讲,人际交往有助于增强个人自信心,实现提升个人影响力。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用心建立,更需要长期地维持。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坦诚交往,如何经常保持平常心,如何与同事既能合作共事又能心心相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困惑矛盾,需要领导者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从而为快乐领导力的积淀奠定人际交往的基础。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既需要自尊,更需要尊重他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需要亲人和朋友的陪伴,互为关系,彼此支持。领导者也不例外,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维系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获得快乐。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上,否则,双方针对同一事件,交流上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从谈起。而为了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掌握一些必备的理解技巧和策略是必备的,比如同理心。除此之外,领导者在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时,应避免陷入理解的误区:一种是自作聪明,不懂装懂;另外一种是明知故问。长此以往,会使得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经受考验。领导者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应当彼此信任,取长补短,敢于说真话、诉真情,以此博取他人好感。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与人的情感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而关心作为人情感投入最直接的表现,不仅能让人感到温暖,体验到亲密感,而且还在不断维系和强化互动双方的人际关系。当领导者被重重压力包围时,需要身边的人提供情感支持,需要积极健康的正能量转移注意力,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带领下属攻坚克难,展现风采。在这个过程中,关心不但使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密,而且为组织发展的氛围提供了能量和动力,这也是领导者快乐领导力淋漓尽致的展示。

支持的能量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随处可见。“众人拾柴火焰高”,支持的人越多,意味着越受欢迎,这种正向激励充分展现了心理学的强化效应。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得到上级的支持,就会没有顾虑,上级的授权会让领导者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如果能得到同事的支持,则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事之间相互出谋划策,有助于提升决策的效能;如果能得到下级的支持,那么执行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少走很多弯路……总之,领导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源于相互支持。反过来,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又能反馈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支持系统,助力人际关系向积极健康方面发展,这也是领导者快乐领导力得以生成的根基所在。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思源学院新发展理念与领导力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编辑:韩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