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联路


推荐阅读
发布时间:2021-10-27 13:51:11  作者:谢中 郭成伟 亓冰  来源:《刊授党校》

穿过丛林,越过陡坡,在东北抗联鸣翠谷密营遗址,学员们唱着《露营之歌》,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置身于“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抗联露营生活,体会到抗联战士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山明水静秋意浓,层林尽染枫叶红。仲秋,行走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本溪县)的山水之间,不仅可以感受到热情如火的醉人美景,更能体验到初心使命的激情澎湃。红色血脉在这里赓续,红色精神在这里传承。重温峥嵘岁月,回顾抗联历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怀着崇敬之心而来,在“重走抗联路”中感受灵魂的震撼、接受精神的洗礼。

整合抗联资源 打造精神高地

烽火远去,精神永恒。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当年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14年的浴血奋战,对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溪县是抗日名将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的主要根据地,杨靖宇、宋铁岩等著名抗日将领领导的抗日队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留下了诸多抗战足迹和英雄故事,形成了厚重的抗联史实资源。如何让这些有声有色的遗迹、遗址变成干部教育的第一课堂,早已列入本溪县委的议事日程。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精神高地,已经成为共识。

从全力打造“重走抗联路”红色文化品牌入手,本溪县于2016年8月成立了本溪县抗联史实宣传教育中心(本溪抗联史实教育基地)。他们秉承“传承抗联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党性修养”的理念,精心组织师资团队,以短期培训和专题培训为主,以体验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纪教育为主要内容,寓教于行、寓情于景,面向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弘扬抗联精神的教育培训。

与此同时,本溪县充分整合利用抗联红色资源,紧紧围绕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汤沟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杨靖宇纪念馆、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老边沟战斗遗址、东南满省委遗址、二次西征会议遗址、龙道沟抗联密营遗址等资源,精心策划现场教学以及“重走抗联路”线路。目前,本溪县已经整合规划了关门山、老边沟、龙道沟及抗联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4条“重走抗联路”路线。对县域内抗联两次西征会议遗址、摩天岭大捷遗址、洋湖沟密营遗址、东南满省委遗址、老边沟战斗遗址等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完成了关门山、老边沟、龙道沟等密营遗址场景的复原以及杨靖宇纪念馆的改陈布展,并建立现场教学点,建设了关门山雪屯、复原关东风情场景,挖掘开发了系列抗联食谱,建立了完整的抗联史实教育培训和服务体系。

走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庄严肃穆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务院首批列入的80家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设施名录中唯一的东北抗联遗址设施,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张张久远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文物,向人们昭示着当年抗联将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更深深触动着每一名学员的内心。自2007年5月正式开放以来,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30万人次。原馆长张鹏一作为本溪抗联史实干部教育基地讲师团成员,在中宣部、光明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46场所作的《东北抗联精神与爱国主义的时代意义》主题演讲,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丰富的史实陈列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全力打造“重走抗联路”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在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创造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来自沈阳卷烟厂党委工作部的张望在学习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严寒的天气,有限的装备,凶残的敌人,没有阻止抗联战士斗争的勇气,捍卫国土的火种在他们心间熊熊燃烧,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奔赴东北,抛头颅、洒热血,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体现了抗联将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如今,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高地,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重走抗联之路 感悟初心使命

重走抗联路,探寻白山黑水间的红色记忆。本溪县抗联史实宣传教育中心成立之初,县委就抽调和聘用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素养的人员,组建了教学师资队伍。并聘请抗联史实专家、抗联将士后代、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等组成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开展“重走抗联路”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撑。

回望峥嵘岁月,接受灵魂洗礼。为了让学员们更加真实地了解那段历史,感受当年抗联战士的艰难困苦,本溪县在“重走抗联路”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中,组建了“重走抗联路”讲师团,精心组织开发了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系列课程,设计推出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培训日程安排,以实物、实景为载体,深入挖掘遗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现场教学点成为活教材,让学员触摸历史、荡涤灵魂。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本溪县抗联史实宣传教育中心通过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模式,以信念教育为先导,缅怀先烈,牢记宗旨;以专题教学为基础,坚定信念,加强修养;以情景教学为支点,感悟历史,牢记使命;以现场教学为起点,再现历史,感悟精神;以体验教学为途径,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形式和内容,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针对日伪军的‘集家并屯’政策,杨靖宇带领抗联一军积极加强后勤补给交通线和密营建设,在和尚帽子根据地周边的关门山、老边沟、洋湖沟、红土甸子等地建设了分布广泛、地址隐秘的密营区、储备库、战地医院和交通站……”来到关门山的一处悬崖下,本溪抗联史实教育基地现场教员唐菁萱带着感动向学员们讲述着秘密交通站的故事:“抗联还帮助各村组建反日会、妇女会,组织老区群众把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粮食、衣物以及获取的情报,通过村干部和交通员秘密送到交通站,抗联军需小分队定期派出人员到交通站接头,将各种补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和尚帽子根据地。尽管敌人的封锁十分严密,但胸怀保家卫国情怀、心系抗联的当地群众依靠智慧和勇气,硬是在这片密林中建起了这条‘生命补给线’……”

沿着崎岖的山路,学员们踏着抗联战士的足迹,体会革命先烈征战露宿的艰辛,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在“重走抗联路”途中,有酷暑也有严寒,学员们在体力明显透支的情况下,依然相互鼓励、相互搀扶、携手前行,因为他们知道与当年困境求存、险境无畏、绝境赴死的抗联战士相比,今天这点儿困难算不了什么。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穿过丛林,越过陡坡,在东北抗联鸣翠谷密营遗址,学员们唱着《露营之歌》,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置身于“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抗联露营生活,体会到抗联战士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地窨子,搭土炕,地下两尺睡得香;马架子,四腿长,观察敌情放远望;刻楞房,军中帐,运筹帷幄打东洋。站在当年抗联将士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仰望精神高地,学员们表示一定要把抗联精神继承好、发扬好,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红旗招展,刀枪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寇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齐欢迎;开辟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这是一首由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作词的《西征胜利歌》。热血铸就的英雄赞歌镌刻在抗联第一路军西征会议遗址的石碑上,也镌刻在学员们的心坎上。在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在老师的深情讲解中了解到85年前那段往事:“1936年冬,为纪念西征归来的一场日寇歼灭战——摩天岭大捷,杨靖宇创作了这首歌词,抗联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与日寇开展了顽强斗争。”本溪东北抗联教育基地代班班主任李琳说:“回望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追寻英烈的足迹重走抗联路,提升了学员们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夯实了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

赓续抗联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不忘过去,才能走向未来,“重走抗联路”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启程。在陈列馆序厅,学员们依次进行了授班旗、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仪式。拾级而上步入陈列馆,学员们在聆听中感悟抗联的英雄豪气,在抗联故事、英雄人物事迹中感受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宋铁岩、李敏焕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在学员们心中鲜活起来、高大起来,仿佛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越,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洗礼。

在汤沟杨靖宇纪念馆里,有一幅照片令人动容。“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这种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使敌人为之胆寒……”随着解说员深情的讲述,静静聆听的学员们眼里噙满了泪花。斯人已逝,然而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辽宁省委党校第75期省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宋吉鑫说:“抗联英烈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他们用鲜血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缅怀。参加‘学党史、跟党走,重走抗联路’教育培训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回望走过的抗联之路,学员们纷纷表示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传承好红色基因,续写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增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增强矢志践行担当实干、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主任科员刘仁晖说:“在‘重走抗联路’途中,我无数次被抗联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们应该牢记党的历史,传承红色的基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为东北振兴、为辽宁振兴、为营商环境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许多抗联将士虽然已经埋骨青山,却被后人永远铭记;抗联的往事虽然时过境迁,却依然历久弥新。在专题教学中,本溪县抗联史实宣传教育中心开发了“六个一”特色体验式教学课程,即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坚定信念牢记使命;重走一段抗联路,艰难困苦砥砺前行;接受一次抗联精神宣讲,坚持理想勇往直前;聆听一段抗联故事,情景再现感悟历史;学唱一首抗联歌曲,精神振奋汲取力量;品尝一顿抗联饮食,忆苦思甜不忘初心。东北抗联教育基地以“党的领导、游击战术、统一战线、艰苦卓绝、群众路线”等内容,推出一批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重要影响力的抗联红色故事,进一步提升课程内涵,丰富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情景教学课程内容。《东北解放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及其历史作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等专题教学,已形成特色抗联课程体系。“重走抗联路”宣讲团成员富媛媛主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及其历史作用》,让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历史作用、抗联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据东北抗联教育基地代班班主任李琳介绍,很多人并不知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与东北抗联有关。它是首演于1950年的歌剧《星星之火》中的唱段,以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一支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星火必定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对于每一个“重走抗联路”的学员来说,都会在歌声中找到共鸣。

要知去处,先知来处,学员们边学边思考。来自新疆塔城地区的第一期“重走抗联路”学员托尔逊古丽深有体会:“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而这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奋斗换来的,我们踏寻抗联英雄足迹,缅怀抗联先烈业绩,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党性修养,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青山常在,英雄不老。战场上惊天动地的厮杀声已成为历史的回声,烈士英灵在白山黑水间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辽宁中心工作人员冯世帅的感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今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更要弘扬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韩雪)

             打印